7.0.1 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及其貼鄰建造的建筑物,其采暖用的熱媒宜為高壓蒸汽或熱水。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嚴禁使用明火采暖。
7.0.2 當飛機停放和維修區采用吊裝式燃氣輻射采暖時,應符合以下規定:
??? 1 燃料可采用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等。
? ? 2 燃氣輻射采曖設備必須經過安全認證。燃氣福射采暖系統應有安全保護自檢功能,并應有防泄漏、監測、自動關閉等功能。
??? 3 用于燃燒器燃燒的空氣宜直接從室外引入,且燃燒后的尾氣應直接排至室外。
??? 4 在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加熱器應安裝在距飛機機翼或最高飛機發動機外殼的上表面以上至少3.0m的位置,并應按二者中距地面較高者確定安裝高度。
??? 5 燃燒器及輻射管的外表面溫度宜為300~500℃,且輻射管上的反射罩外表面溫度不宜高于60℃。
??? 6 在醒目便于操作的位置應設置能直接切斷采暖系統及燃氣供應系統的控制開關。
??? 7 燃氣輸配系統及安全技術要求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鎮燃氣設計規范》GB 50028的有關規定。
7.0.3 當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發出火災報警信號時,在消防控制室應能控制關閉空氣再循環采暖系統的風機。在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應放置便于工作人員關閉風機的手動按鈕。
7.0.4 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為綜合管線設置的通行或半通行地溝,應設置機械通風系統,且換氣次數不應少于5次/h。當地溝內存在可燃蒸氣時,應設計每小時不少于15次換氣的事故通風系統,可燃氣體探測器報警時,火災報警控制器聯動啟動排風機。
條文說明
7.0.1 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一旦發生易燃液體泄漏,其蒸氣達到一定濃度遇明火會發生爆炸,故禁止使用明火采暖。
7.0.2 飛機停放和維修區為高大空間的建筑物,采用吊裝式燃氣輻射采暖是一種較為合適的方式,在歐美等國已有許多機庫采用這種采暖系統,我國近年也有近10座機庫采用了這種采暖系統。根據中國航空工業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清華大學合作在新疆烏魯木齊地窩鋪機庫現場的實測及模擬仿真研究,這種采暖方式用于機庫效果良好,該機庫自使用燃氣輻射采暖后,其運行費用節省了30%左右。
??? 1 我國幅員遼闊,氣源有天然氣、液化石油氣、煤氣等可供使用,但在使用時應注意燃氣成分、雜質和供氣壓力等應滿足燃氣輻射采暖設備的用氣要求。
??? 2 燃氣輻射采暖設備的質量應有保證,產品必須具有防泄漏、監測、自動關閉等功能,以確保安全運行。當發生意外時,導致輻射管斷裂或連接點脫開,燃燒器及風機應立即關閉,同時產品應有故障自動報警功能,當設備運行遇到問題和故障時,應自動顯示,如燃氣壓力不夠,電路故障,設備損壞,管道溫度過高等,故而能迅速判斷,快速恢復。目前國內用于機庫的燃氣輻射采暖產品均為歐美等國的原裝產品,并均具有歐美等國的相關質量及安全認證,同時燃燒器均經過國家燃氣用具監督檢驗中心嚴格測試。具有上述的安全認證或檢測報告之一時方可采用。
??? 3 由于燃氣燃燒后的尾氣為二氧化碳和水,當燃燒不完全時,還會產生少最一氧化碳,所以應將燃燒后的尾氣直接排至室外。
??? 4 根據美國《飛機庫防火標準》NFPA-409(2004年版)第5.12節加熱與通風中第5.12.5.2款的規定,在飛機存放與服務區,加熱器應安裝在至少距機翼或機庫可能存放的最高飛機發動機外殼的上表面3m的位置。在測量機翼或發動機外殼到加熱器底部距離時,應選擇機翼或發動機外殼二者中距地板較高者進行測量。本款的參數等效采用了美國《飛機庫防火標準》NFPA-409(2004年版)第5.12節中有關的規定。
??? 5 我國已建成飛機庫中所采用的燃氣輻射采暖系統,均是低強度燃氣紅外線輻射采暖系統,其輻射加熱器的表面溫度在300~500°C之間,經多年使用安全可靠,為保證輻射管周圍鋼結構的安全并減少無效散熱量,對燃燒器及輻射管的外表面和輻射管上反射罩外表面溫度作了限定。
??? 6 本款規定主要是考慮飛機庫的重要性,這是為了飛機庫萬一發生事故時,能在室外比較安全的地帶迅速切斷燃氣,有利于保證飛機庫的安全。
7.0.3 考慮到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有可能發生燃油泄漏,其蒸氣比空氣重,主要分布在機庫停放和維修區的下部,因此回風口應盡量抬高布置。當火災發生時,不允許使用空氣再循環采暖系統,應就地手動按鈕關閉風機,也可經消防控制室自動關閉風機。
7.0.4 飛機停放和維修區內的動力系統(壓縮空氣、電氣、給水、排水和通風管等)接口地坑有可能不夠嚴密,泄漏在地面的燃油會流入綜合地溝內。為防止易燃氣體的聚集,故設置機械通風換氣,并將其排至飛機庫外。當地溝內可燃氣體探測器發出報警時,要求進行事故排風。
版權聲明:以上文章信息來源于網絡,文章內容僅代表原作者的觀點,除了已經標注原創的文章外。文章中出現的商標、專利、圖片和其他版權均屬于其合法持有人。如文章中圖文有侵權或者錯誤信息,請聯系我們! 我們將在確認后的24小時內刪除。本網站之聲明以及最終解釋權均屬納博(山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所有。